全台灣第一個迎接曙光的地方,不是花蓮,不是阿里山,是蘭嶼
而且是在東清部落,也就是我們這幾天住的地方
而且是在東清部落,也就是我們這幾天住的地方
5:00
日出時間是5:30,由於觀看日出絕佳地點就在客棧下的東清灣,省去早起交通的時間啦!
期待日出的人不少,早已有多組遊客找好位置等著太陽升起,只可惜這天天候不佳,跟前一天的日落一樣,雲層太厚,看不到,但早晨的天空與前方的淺灘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景色,旁邊一艘緩緩出海的拼板舟,使得眼前畫面顯得十分平靜。

既然沒有看到日出,那就多享受一下眼前這份平靜吧
期待日出的人不少,早已有多組遊客找好位置等著太陽升起,只可惜這天天候不佳,跟前一天的日落一樣,雲層太厚,看不到,但早晨的天空與前方的淺灘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景色,旁邊一艘緩緩出海的拼板舟,使得眼前畫面顯得十分平靜。

既然沒有看到日出,那就多享受一下眼前這份平靜吧
回到客棧樓下牽車時遇到可愛的橘貓
前往紅頭部落吃早餐
原本預計前往的是網友們大力推薦的阿力給早餐,沒想到辛苦騎過東81鄉道山路後,是個公休牌子在等著我們啊!為什麼說辛苦呢?因為那個下坡真的要一直拉著煞車才不會衝進海裡啊XD 夥伴的手整個拉得紅了
不過也沒關係,我們找到了附近的一間早餐店,點了月桃葉飛魚飯糰以及飛魚蛋餅,還有整趟旅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豆漿
右邊那一包就是飯糰,用月桃葉包裹著也是一種不塑
原本預計前往的是網友們大力推薦的阿力給早餐,沒想到辛苦騎過東81鄉道山路後,是個公休牌子在等著我們啊!為什麼說辛苦呢?因為那個下坡真的要一直拉著煞車才不會衝進海裡啊XD 夥伴的手整個拉得紅了
不過也沒關係,我們找到了附近的一間早餐店,點了月桃葉飛魚飯糰以及飛魚蛋餅,還有整趟旅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豆漿
右邊那一包就是飯糰,用月桃葉包裹著也是一種不塑
可惜忘了帶自己準備的水壺裝豆漿
那個豆漿......味道淡得跟水一樣(╬☉д⊙)
食物袋派上用場!
飛魚蛋餅口味偏重,很好吃
蘭嶼沒有處理垃圾的場所,幾乎是透過海運送回高雄或台東,萬一遇到沒開船的日子...
就繼續放在島上,因此大部分的業者都會提醒盡量自備餐具以減少垃圾,畢竟觀光帶來收入的同時,環境也會是個很大的問題,這幾年甚至也有推行 「多背一公斤」,將垃圾帶回台東
我們這次的行程中,也包含了撿垃圾這件事(雖然沒有很認真的撿)
因為內用沒有座位了,拎著早餐到旁邊的涼亭吃,直接海景第一排
飯糰很燙XDDD
這個願望σ ゚∀ ゚) ゚∀゚)σ
等餐的同時,聽到有人詢問店家有沒有廁所,一位貌似蘭嶼人的員工説:大自然就是我們的廁所
蘭嶼的東鄉道就是中橫公路,可以從野銀部落穿過中間的山到達另一端的紅頭部落,中途會經過蘭嶼氣象站(這次行程沒有排進去),當時越過高山後就能看見沿海的房子,忍不住跳下車拍照,且這時心裡一直唱著魔女宅急便裡的一首插曲 看得見海的街道
遠處的部落就是紅頭部落
吃完早餐,再回到野銀部落,準備去地下屋導覽跟浮潛
在野銀部落裡,路上常常可看到地下屋導覽的牌子
在等待導覽集合的時候,路上有一隻顏色像蹦咪乓的貓( Φ ω Φ )
然後路過的大哥就說:帶回家養啊~
然後路過的大哥就說:帶回家養啊~
看到野銀教會的大門開著,迴廊有一位正在做早操的大姐,徵求同意後進去看看
1966年政府在蘭嶼興建「示範國宅」,想要改善當地人的居住品質,於是拆除了很多傳統地下屋,但一戶只有12坪,其實也不夠一個家族居住,且後來也發生施工品質不良的問題,一直到了1994年證實蘭嶼國宅是海砂屋後,達悟族人開始爭取應有的賠償,最後政府以每戶45萬元自行就地改建的方式解決。(這解決方式好像滿差勁的)
地下屋在野銀和朗島部落皆有被保存下來(據說是因為離機場遠),甚至能夠被登錄成為文化遺產,但成為文化遺產後有諸多限制,反而影響原住戶的權益,因此這個計畫後來似乎沒有實行
帶領地下屋導覽的是一位達悟族大姐,在開始前先宣布了幾件參觀地下屋注意事項
一 沒有經過允許,請不要拍照
二 保持安靜,因為部分地下屋還有人居住
三 中途不發問,留到最後
為什麼說教官早,因為大姐在宣布這些事情的時候,口氣超像教官的,於是被其他團員這樣稱呼,還問在場有沒有國小四年級的學生,因為社會課本會開始教到關於原住民的部分
大姐說:學校老師都亂教,你聽過我的導覽後,就可以去請老師下台了,叫老師付你鐘點費
8:30
教官早
一 沒有經過允許,請不要拍照
二 保持安靜,因為部分地下屋還有人居住
三 中途不發問,留到最後
為什麼說教官早,因為大姐在宣布這些事情的時候,口氣超像教官的,於是被其他團員這樣稱呼,還問在場有沒有國小四年級的學生,因為社會課本會開始教到關於原住民的部分
大姐說:學校老師都亂教,你聽過我的導覽後,就可以去請老師下台了,叫老師付你鐘點費
走過上上下下的石頭坡,再往下穿過窄窄的階梯,到了我們要去的地下屋了
記憶中課本內教過的地下屋曾經提到冬暖夏涼
但實際上,早就不是這樣了
由於原本用來鋪屋頂的茅草不易維護,加上氣候變遷,收集不易,取而代之的是油布、鐵皮和柏油,當然也就失去了「夏涼」的感受,也因此教官(笑)很貼心的幫大家準備了扇子
至於為何蘭嶼會發展出地下屋這樣的房子呢?
因為風大,尤其冬天
為了適應這樣的氣候,達悟族人的祖先們想出了讓房子蓋在地下的方法,讓風能夠直接吹過,也不至於把屋頂給掀了,據說颱風來臨時,蘭嶼的陣風可高達16級以上(教官:你們一定不知道那風有多強,就是會看到小貨車在空中飛)
真的是有一半在地下
地下屋分為三個部分
正中間的是主屋、左右兩邊分別是工作房、涼亭,各有不同用途
首先主屋,一定是面向海,且稍有傾斜的空間(斜向海),睡覺、煮飯、存放狩獵的物品(比方說羊角或豬下顎骨),主屋還有分三層(用一般都市建築來形容應該可以說是三個平台),印象中第一層是接待客人,第二層是睡覺和煮飯,第三層用來放置器具或傳家寶物,內部高度大概只能讓人屈膝移動,無法站立。
至於為什麼煮飯要在屋內而不是室外的空間?早期蘭嶼人相信魔鬼,不能讓魔鬼看到食物,否則吃了可能生病,但後來傳教士將天主、基督教信仰傳入,人們才開始改變信仰,心裡有了平安,便不再害怕魔鬼,也因此蘭嶼到處是教會,我覺得是很特別的現象,不然以往對海島的記憶中可能都是媽祖廟居多。
對此,之前也有看過「傳教士進入部落傳教是否為文化侵略」的議題,但這樣聽完後,我覺得蘭嶼的位置特殊,許多傳統和部分原住民不太一樣(比方說:蘭嶼沒有祖靈文化)
屋子外掛滿了豬下顎骨
工作房會在地面上,主要是製作飛魚和一些手工藝品的地方
涼亭的位置最高(圖右),在蘭嶼有些觀光客稱涼亭為「發呆亭」,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個恰當的說法,涼亭的存在是有依據的。
早期部落和部落之間不相往來,而涼亭作為家中地勢最高的位置,家中的男人是可以觀測到海面上是否有外部入侵,好通知族人是否要準備作戰,保護家園,有著神聖地位。
在島上進入涼亭要先脫鞋!
達悟族人的祖先是從菲律賓北方的小島「巴丹島」來的
教官說蘭嶼到巴丹島的距離比到台東還近,他的爸爸在民國六年的時候,還會划著拼板舟到巴丹島找親戚,只是光復後,國民政府來台就禁止了。不過實際查了資料後發現,蘭嶼距離台東90公里,離巴丹島直線距離145公里,有點落差XD
蘭嶼跟巴丹島的語言及文化至今仍有許多一樣的地方,只是菲律賓後來受西班牙殖民,許多傳統的文化,像是地下屋和拼板舟已消失不見
延伸閱讀 蘭嶼與巴丹島的故事 (文/陳世慧)
蘭嶼的文化中,有男人魚、女人魚、老人魚的分類
沒有吃過的魚不會吃,因為不知道吃了會發生什麼事,至今依然保有這項傳統(後來浮潛時也有詢問帶團的教練,教練也表示自己不會吃沒吃過的魚),簡單來說就是在男人、女人、老人的生命階段不同的情況下,必須依照魚種屬性差異,有些可吃,有些不能吃,像是以防哺乳婦女吃到了會退奶的魚
最後要提到一段教官小時候的故事
由於蘭嶼的地理位置,使得颱風經過時,都帶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垃圾,在物資缺乏的年代,颱風過後的海邊,就是孩子們撿「寶物」的地方,天未亮,孩子們早已在家口蓄勢待發,等著第一個衝到海灘,挖掘最厲害的寶物,最常看見到的就是漁網的浮球
整座蘭嶼真的很常看到各式各樣的浮球,居民們便利用這項大自然帶來的「寶物」製作出多樣具有特色的物品,甚至也有店家鼓勵遊客幫忙收集,累積一定的數量後給予購物的折扣。
教官的爸爸在某個颱風過後,從海邊撿到了一顆大概跟頭一樣大的浮球(請原諒我沒有拍照啊囧)
頂端挖洞,製作了一個塞子,也綁上繩子(材料都從海邊來),成為了一個水壺,雖然已經沒有繼續使用,卻乘載了他與爸爸之間的感情,是他珍藏的物品。有一天接待完一團中國遊客後,有人在散場後向教官提出
我們想用新台幣十萬元向您購買這個水壺
嗄?十萬?
這垃圾餒!
雖然拒絕了誘人的價格,但保住了無價的回憶。
回到家後,教官跟老公說了這件事,他老公也馬上去撿了浮球,做成水壺,帶去觀光客多的地方販售,一顆.....500
可是一顆已沒賣出去,這才發現,原來物品缺少了故事,如果沒有講到這一段故事,這些中國遊客可能也不會想用10萬買垃圾回去吧 哈哈(套句現代的說法,應該是所謂的...行銷?),不過這些滯銷XD 的水壺們總要發揮一些作用啊,就讓當時才讀幼稚園的孫子帶去學校用吧,沒想到學校老師看到之後非常喜歡,買下了這些水壺發給其他學生。(感覺孫子的水壺也傳承了上述故事,有了10萬價值XD)
離開前跟教官拍張照吧!(我的脖子肥肉明顯到我必須出動貼圖來蓋一下)
9:30
浮潛的地點是位在朗島部落的母雞岩,是火山噴出的碎屑堆積而成的,達悟語ji-yakmeimano,意思是像母雞的樣子
有人一直把朗島說成石朗,教練:沒關係,我知道你在說哪裡XD
這個時間浮潛的人也頗多,但我們算是幸運的(? 包下了教練的時段,因為只有我們兩人,辛苦教練了
下水前,隨手摘了路邊馬鞍葉,這是個防風、定沙、可改善沙地環境的的植物,搓揉葉子摩擦浮潛鏡片可防止起霧
記得當年在綠島,旁邊一起浮潛的大哥說:給你保平安的啦
取之自然,棄之自然,擦完丟海裡let it go
第一次走進蘭嶼的海,極好的天氣讓海面下一片清晰,教練一邊介紹底下的魚,一邊拉著我們到較深的地方,伸出手還有魚會靠近。
為維護海洋,蘭嶼禁止浮潛時餵魚
帶上gopro,讓人在海底也可以盡情捕捉迷人的景色
也謝謝教練為我們留下這......看起來像被丟包迷路等待救援的影像XD
這一波的旅遊讓蘭嶼承受了比過往更多的遊客,在我們出發前便已得知離島周圍的珊瑚礁,因為氣候變遷、工業污染開始有白化現象,在蘭嶼的社團中也有不少人主張不要擦防曬,避免造成海洋污染,雖然防曬乳並不是造成白化的主要原因,但這畢竟是不屬於海洋的化學成分,我想就還是為海洋盡一份薄弱的力量,能不擦就不擦吧!畢竟人曬黑或曬傷是可以被恢復的,但珊瑚白化有可能是不可逆的,儘管市面上有不少宣稱海洋友善的防曬,不過至今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範何為海洋友善,還是以物理防曬為主囉!
結束浮潛後,教練告訴我們:你們住的民宿是我表妹開的,然後早上地下屋導覽的人是我媽
咦~~~原來是家族企業啊XD
講到這邊都還沒中午,我已經說這麼多,這天分兩篇好了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